□ 本报记者徐建华
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制造业近况如何?在调查近2000家制造业企业,并对每个企业提出上千个问项后,武汉大学发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12月18日,《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2015-2018)》(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从创新情况、营商环境、质量状况、机器人换人(智能制造)等多个维度,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制造业进行了“素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正在走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能的转型过程和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的升级过程,企业保持对未来的发展预期总体积极,加速推进的智能化正在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化,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部治理条件趋于改善。
创新:工业与产品创新能力突出
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就是转变发展的模式,从模仿走向创新的道路。《报告》显示,从创新投入来看,中国企业研发支出在2015年~2017年的3年间,平均增速达15.4%;从创新产出来看,中国企业的产品创新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新产品销售占比从2015年的24.6%,提升至2017年的29.1%,年均提升了2.3个百分点。创新投入持续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收益也越来越明显,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收益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新产品的出现,每年2.3%的新品说明企业的创新收益不断提升。
《报告》还显示,在创新的形式上,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较为突出,调查企业中有生产方法工艺创新的企业比重达64.2%,有产品创新的企业占比为59.5%。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上,这也与企业新品销售占比不断提升相吻合。
与此同时,不同企业在创新上的意识与投入存在较大差异,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创新动能不足是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挑战。民营企业设立研发部门的比重为46.3%,较整体水平要低2.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有专利的小型企业占比为17.7%,较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别低了23.9和39.7个百分点。
水平:质量和品牌意识提升
除了技术创新以外,企业也在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多样化、差异化产品的需求。调查数据表明,企业质量投入持续增长,近3年内质量投入明显增长的达80.7%,质量水平有明显提升的企业占比85.4%。在质量提升中产品升级的核心地位不断突显,调查企业中质量提升第一位的因素是产品需求的拉动,占到了43%,高于技术、管理、市场竞争等要素。在参与产品创新最多的员工中,管理层占40%,高于研发人员,说明产品创新已不仅仅是质量部门所重视的问题,而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总体战略。
质量意识提升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企业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调查显示,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在2017年占比为47.3%,较2016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出口产品的质量也在趋于提升。数据表明,产品出口市场更为多元,2017年平均出口国家和地区数量为13个,较2016年增长了2个,增幅为18%;平均出口额从2015年的2.6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6%。
同时,质量升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约束和障碍,特别是对质量升级的正向激励制度仍有待完善,调查中有超过10%的企业表示遭遇过侵犯知识产权。
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影响日趋显现
为应对劳动成本的快速上升的挑战,企业加快推进了生产的智能化升级。在生产端,智能化体现在机器人的引入。《报告》指出,使用机器人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人数占样本总体的比例从2008年的12%提升到2017年的37%,10年之间快速提升约25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约有40%的制造业劳动力人口已受到机器人使用的潜在影响。在此次调查样本中,使用了机器人的企业占比在2015年为8.1%,2017年这一比例增长至13.4%,3年间机器人投资的年均增速高达57%。
《报告》认为,机器人的使用替代了所在企业9.4%的初中及以下学历员工,同时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数量却增长了3.6%。机器人对于不同工作任务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机器人替代了3.3%重复运动和体力要求的常规操作型任务,同时也增加了2.7%对于非常规认知型工作任务的需求。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将导致一部分岗位的消失,从而增加就业压力,据估计,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整体替代效应为0.3%,并将在2025年达到4.7%。
营商环境:改善但还需继续优化
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CEGS重点调查了政府治理中的营商环境以及党组织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前沿性问题。数据显示,调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总体评分达7.3分(以10分制评价)。企业每月办理行政审批的平均天数从2015年的14.2天下降为2017年的4.5天,3年累计下降68.3%。有50.4%的企业认为,近年来行政审批成本有所下降。